当前位置: 首页>>新闻动态>>新闻快讯>>正文

迎接新学期 做好新规划 助力教学提升——重点实验室组织开展教学能力提升培训

2025年08月30日 16:18  点击:[]

为迎接新学期教学任务,助力学校合格评估工作推进,8月29日上午,重点实验室在仁者楼303教室,针对重点实验室任课教师组织开展开课前专项培训工作。本次培训由邓秋菊老师主讲,以“代码与讲台的艺术”为主题,从教学挑战剖析、课前准备指导、课堂技巧实施到教学质量升华,多方位帮助教师精进教学能力和方法技巧。

直面教学难题,巩固教师角色认知

培训伊始,邓秋菊老师先向参培教师们明确核心基础要求:一是课前需要完成的准备工作、课堂时间规范、师生关系定位及学生学习要求等事项;二是在课堂教学中,知识传授需遵循“循序渐进、由浅入深”原则,引导学生实现知识点的前后衔接;三是效率提升路径,建议教师们借助学习通、雨课堂等线上教学辅助平台,开展学习任务发布、作业收集、随机抽问及代码复审等工作,同时通过课程微信群、QQ 群搭建 “学生互助答疑社区”,减少重复提问,为教学提质增效。

在巩固学生学习成果方面,邓老师结合自身教学经验,通过不同学习阶段的针对性教学措施,帮助学生构建起“自主学习+交流合作+知识点复习延伸”的学习网络,帮助学生更高效地掌握知识、更灵活地运用知识。

聚焦核心环节,拆解教学全流程技巧

针对新教师最关心的“如何落地有效教学”问题,邓秋菊老师分享了可直接复用的教学方法。

在课前准备方面,为避免教学流于“按教材平铺直叙”,筑牢教学根基,邓老师从“知识、学生、环境、案例”等四个方面提出四维设计法。

一是知识维:将大知识点拆解为“概念-语法-示例-常见错误-应用场景”模块包。以“循环”教学为例,不仅讲解for语法,更聚焦“适用场景”“死循环规避”“与while的差异”等实用内容。二是学生维:兼顾基础差异,为“零基础”学生准备补充资料与基础练习,为“有基础”学生设计挑战任务与延伸阅读,实现“分层教学”。三是环境维:强调“提前配置并测试开发环境”,避免因编译器、库文件缺失等问题影响课堂进度。四是案例维:遵循“贴近生活、有趣味性、有工程感”原则,让案例成为连接代码与实际应用的桥梁。

在课堂教学方面,为帮助学生深度掌握知识,邓老师提出“演示-练习-反馈”三重教学法,助力学生深度掌握知识。一是演示(Demo)让代码“活”起来,采用“Think-Aloud编码法”(边想边说),还原解题思路;刻意演示常见错误并逐步调试,让学生学会排查问题;放缓教学节奏,给学生留出思维消化时间;二是练习设计降低“动手”门槛,通过提问引导学生自主思考,不直接给出答案;三是反馈超越“对错”,评估时不仅关注代码结果,更重视代码风格(命名、注释)与效率(算法选择);最后,针对课堂巡视发现的共性问题,匿名投屏后组织5分钟集体复盘,实现“以错为鉴”。

搭建成长平台,构建教学共同体

培训中,邓老师重点剖析了程序设计课程教学的“独特挑战”——课程兼具强实践性与抽象思维要求,学生易产生枯燥感,且基础差异显著。她强调,程序设计课的核心目标并非“教会语法”,而是“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与问题解决能力”,这要求教师跳出“知识播音员”的传统定位,转型为“学习教练”与“路径架构师”,为学生量身设计学习方案并提供实时指导。

现场互动环节中,老师们围绕“程序设计教学与传统理论教学的核心差异”展开深入讨论,进一步明确了实践导向、个性化指导在程序设计教学中的关键作用,为后续教学实践奠定了清晰的认知基础。

答疑赋能成长,助力教师教学技能提升

此次培训紧扣新教师教学技巧和新课程教学需求,内容兼具理论指导性与实践操作性。参培教师纷纷表示,通过培训不仅明确了教学方向,更掌握了可直接应用的教学技巧;在后续教学中,将把培训所学融入课堂,灵活运用这些教学经验和策略,助力学生高效掌握课堂知识,培养扎实的计算思维,为新学期教学质量提升注入新动能。